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要闻>>正文

>> 详细新闻

【征文五·汽院记忆】汽车制造工程教育中的奋进脚印---机械工程学院发展纪实

编辑:刘菊媛        点击:          2022-10-18 09:45                作者:常治斌 宫爱红 王生怀 周丹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一、机制专业创办之艰辛

二汽建厂初期,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饶斌同志认识到汽车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决定筹建二汽工人大学。1972年在二汽政治部主任张矛同志领导下,由季峻和奚振华同志负责筹建工人大学,让他们去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学习厂办大学的经验,回厂后季峻向张矛同志汇报情况并提出利用工厂资源先起步办学方案,这个大胆设想得到她的充分肯定。首先开办机械制造专业,当时只有六七个教员,一个教育干事,一个打字员和一台打字机、几张办公桌椅,挤在借来的10多平方米房间里办公。季峻建议:“在六堰、红卫、花果三个片上设分校,让专业厂厂长兼分校校长,厂里生活间可做教室,选聘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员。”二汽党委接受了该建议,经研究决定二汽工人大学釆用总校分校联合办学方式,学制3年,任命二汽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马学礼兼任校长,设备修造厂厂长张善堂兼任红卫分校校长,设备制造厂厂长郭宝升兼任六堰分校校长,二汽发动机厂厂长毛德犹兼任花果分校校长。专业厂厂长对办学都很重视,设备修造厂厂长张善堂赞赏地讲:“办大学是一本万利的大好事,我支持!”1972年12月1日,借红卫老党校的小食堂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首招的机制专业三个班150多名学生从工地上借来一批杉木杆当凳子。首任校长、全国劳模、二汽副总指挥长马学礼主持开学典礼,宣布“二汽工人大学开学了!”

二汽创业难,工大创办机制专业更难。初期办学起步艰难,有了二汽的“马灯”精神、“干打垒”精神,自己创造条件上。没有教具,黄正平副校长带领教职工到通用铸锻厂木模车间找料头自己做;没有测绘零件,到发动机厂拣“宝贝”,没车拉,就用板车往回推或用铁丝把零件穿起来往回扛;没数学、物理、化学教材,季峻老师打电话向上海新华书店求援;没专业教材,就自己编写。特别是季峻老师既是教员,又是教学行政负责人,白天奔走于几个相距10余里的分校之间讲课,晚上备课,一坐就到后半夜,三年如一日。

师资短缺,华工求援,校长支持,院士带头。第一学期的课开出来了,但总厂以红头文件指令要调入的20多名教员,因专业厂也缺人,故一个也调不进来。学校办不下去,1973年7月8日,季老师与黄正平副校长到武汉求援。一个星期六晚上登门拜访杨叔子教授,说明来意,杨教授立即陪季老师与黄正平副校长带着二汽党委的求援信,到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家中求助。未料第三天(周一)中午就告知华中工学院党委决定:二汽工大今后所缺的讲课教员全部由华中工学院提供。季老师与黄正平副校长听后热血沸腾,十分激动。华工派来二三十名第一流的教员,他们很高的教学水平,感人的崇高师德,给大家留下难忘的印象。华工老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老师就是最杰出的一个。他经常一周上20多节课,嗓子哑了,靠喝“胖大海”坚持上课。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的教学质量却是第一流的。

机制专业创办,首届学员圆满毕业。1975年12月10日,二汽工大第一届首招的机制专业150名学员圆满完成学业,在军分区礼堂隆重举行毕业典礼。饶斌厂长亲临会场,并作了近两个小时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肯定了首届工人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在艰苦的岁月里,第一代汽院开拓者发扬二汽人的创业精神,在基本办学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内联专业厂,外联高校,成功地走出了合作办教育的新路。他们不怕艰苦,持之以恒地利用汽车制造行业大工程背景的优势为东风公司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不少人后来担任了汽车制造业的总工程师职务或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

二、机制本科专业通过合格评估

1978年二汽工人大学更名为二汽职工大学,二汽党委决定以红卫中技校校址为基地,将二汽职工大学和中技校合并,实行联合办学。职工大学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机制专业正式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学校设置制图、力学、机制、汽车热工等教研组。1982年成立机械工程系,学校任命高德凤为主任、张惠斌为党总支书记。机械工程系下设行政办公室、党团工作室、机械制图教研组、机械零件教研组(包含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实验室)、机制工艺教研组(包含精密测量实验室)、机床教研组(含液压实验室)、金切实验室(包含机床、数控、刀具、测试、微机、工艺实验)等。1988年后,教研组更名为教研室。逐年增设了数控技术与应用教研室,王维志老师任主任;在机制专业增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由高峰尧老师负责;科技处陈少甫负责组建的CAD/ CAM研究室,陈老师退休后研究室划归机械系管理,阮景奎老师接任主任之职。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自力更生建成实验室1983年前,实验教学基地基本是一片空白,全校教学、实验、图书阅览全部集中在第一教学楼,没有独立的实验室,部分实验器材只能放在过道里,且只能开出几个简单实验。为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1984年建起了第一实验楼。机械工程系领导决定让吴增元负责金切实验室筹建;常治斌负责机械原理和零件实验室筹建;鲍淑婵负责液压实验室筹建;邹玉负责精密测量实验室筹建。办学初期,学校经费十分有限,实验室的老师们利用企业资源,坚持勤俭办学,几乎跑遍了二汽所有的专业厂,收集了上千种上万个零件,建成了机械零件陈列室、机床刀具陈列室、液压元器件陈列室、工装夹具陈列室。自行设计制造组装了一些实验设备,如:曲柄机构设计仪,齿轮范成仪、各种陈列柜、仪器柜、实验工作台、实验桌椅等。同时遵循“少花钱,多办事,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的原则,订购了部分实验设备。经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把一个规模相当、零件设备较齐全、设计较合理的实验室在学校刚刚新建的第一实验楼落成之机投入使用,开出了基本实验项目,保证了实验教学。可以说,实验室每一个角落都洒下了实验室老师们的辛勤汗水。

内联工厂,外联高校,引进师资,办好专业。机制专业用社会大学的标准衡量,师资条件实在差距太大,全校40多名教师中,没有一位教授,仅4名副教授。青年教师除工农兵大学生外,就是职工大学毕业的留校生。学校为筑巢引凤,突击盖一栋当时是很不错的教授楼,成立招贤组,四处招聘人才。在季峻副校长及机械系王异军主任、魏大镛书记的共同努力下,从国内高校招聘引进曹鸥、李彦璐、王绍忻、田福秀、杨祖鸾、胡大瑾、程其善等十多名高水平机制专业教师,在抢人才的同时,还从厂内调进一大批像徐文德、张文元、刘太华、刘雍德、陈少甫、秦光钻、王会新、李荫、张培华、边玉林、刘增梅、王诚谊、夏博雅、冀家滨、陈映甫、严光治等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他们中的部分成为院、系领导及学科带头人。他们在专业创办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选派青年教师进修提高,出国深造,回校后都成为了教学骨干。

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为办好机制专业,逐步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对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制定了教学大纲,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如《机械原理》课程是机制专业重要技术基础课,为提高该课质量,大胆改革,将该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结合,深入工厂成功地组织现场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教改成果1995年获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1年起,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开展了预分配合作教育,机制专业共进行了6届,86名同学参加了这一合作形式。机械工程系与东风公司发动机厂、变速箱厂、东风实业公司分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学生实习基地,保持密切联系,开展了毕业设计环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机械工程系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科研工作初战告捷。1986年以前机械工程系教职工搞科研还没有一项是二汽总厂级科研项目。截止1999年,机械工程系教师先后完成重要科研课题60多项,其中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东风公司级项目近50项,有多项课题获奖,如“东风汽车公司CIMS应用工程车身覆盖件模具CAD/CAPP/CAM集成系统”、“回转体CAD/CAPP集成系统”、“东风汽车公司切削数据库”、“车轮端面合成摆差检测仪”、“多向双重水流手术刀”、“齿轮动态仿真系统”、“自动淬回火机械手传动装置”等;共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或参编教材与手册10多部。

机制本科专业在季俊、钱云宝、高德风、张惠斌、王异军、曹鸥、魏大镛、李彦璐、谢凯峰、桂定一、唐道炳等几代领导的支持关心下,经过近30年的艰苦建设,于1999年4月学校本科合格评估获国家教育部正式通过,同时机制专业也更名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图 2002年学校30周年校庆机械工程系历届领导合影

三、机械工程学科跃进省级重点行列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21世纪。在新世纪之交,学校党委任命常治斌任机械工程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邹玉任副书记、任柏林与张晨阳任副主任。常治斌接任主任书记后,深知身上肩负的重任,心里压力很大。他找领导汇报思想,找老师们谈心,召开学科专业规划论证会、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思想,形成了共识。

明确建设目标,加速专业改造。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由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工程等多个专业合并而成宽口径专业。我们首先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以创新设计为核心,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CAD/CAM为主线,以工程实训中心为依托,以东汽公司为背景,围绕汽车产业链,拓宽基础,重视实践,学产研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2001年申报并获批“面向21世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研究”省级教研课题,加速专业改造,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强调更新专业知识,优化课程、压缩学时。在课程设置上,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拓宽知识面、追求前瞻性,及时更新了培养方案,将原来的《机制工艺与夹具》、《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三门课程合并成《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学时由原来的近200多学时降至120学时,增加了《Pro/Engineer基础》、《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和为期一周的数控实习等,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欢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几年的加速建设,2008年荣获湖北省品牌专业,2009年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且机械原理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重点学科获批,硕士点建设立项。2001年,申请并获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同时硕士点立项建设也同时推进。以此为契机,定规划,立目标,抓落实,确立了常治斌、阮景奎、邱新桥三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开展以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CAD/CAPP/CAM及集成技术、机电液一体化及测控技术3个方向为主的应用研究。经过几年的拼搏,其研究课题来源于生产实际,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为东风公司和地方经济发展及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建设受到省学位办的肯定,并被授予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获批国家硕士点建设立项。

示范中心建设,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2001年之前,机械工程系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全部在第一实验楼进行,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系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向时任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王广畔汇报,并且提出《关于实验室及实训中心建设》的建议,递交给学校党政联席会。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决定召开协调会,分管教学的陈永副院长、分管产业及后勤的沈炳生副院长、分管组织人事的王超副书记及相关部门单位人员及机械系主任常治斌参加了协调会。经讨论与协商决定,把现有的机械工厂人员和设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机加人员及设备分出来另行安排;另一部分实习教师及部分设备留在原工厂,并且连同三层的办公楼移交给机械工程系管理,组建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学校任命曾国华任中心主任,2002年秋季开学前搬入,这一决定无疑给机械工程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机械实验教学中心由机械基础实验室、机制专业实验室和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合并组建而成,面向全校机类、近机类和部分非机类的专业开设相关实验与实习实训。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资金及学校下拨经费更新和改造实验设备,同时建成了机械综合大楼,该大楼总体方案由鞠清绘老师设计。机械实验教学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努力,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构建了集教与学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教学为一体,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基地。以工程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为支撑,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的研究和科技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并获省级多项奖励,2005年,“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项目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获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跨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机械工程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增工业设计、工业工程两个新专业;“教学团队”“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创新活动基地”、“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跃进省级重点行列;“特色专业建设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点”等在教育部榜上有名,机械工程系在新世纪初实现了开门红。

四、机械工程学院进入快速发展车道

系部更名,专业增加,师资壮大。2013年4月,原机械工程系更名为机械工程学院,下设院办公室、教学系部、研究所;系党总支更名为学院分党委,下设党团办公室、党团支部,更名给学院增加了发展的空间和活力。学院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3个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测控技术及仪器”等3个专业,使学院的本科专业升至6个,学生人数达2000余人。2020年,学校成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三个专业。2021年,学院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院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形成一支以老、中、青结合,学历、年龄及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且稳定的学术梯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市级人才十余人,有王生怀、宫爱红、周学良、陈君宝、王红霞、胡明茂、孙海明、陈建国、龚青山等教授博士组成的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有陈育荣、任爱华、李峰、袁海兵、张光国、王永泉、张伟等教授组成的省高校教学团队和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专业进入国家一流,研究生教育提速、研发实践平台有保障。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业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共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现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其中机械工程是省级重点学科,是我校“十四五”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主干学科,形成了汽车制造关键装备技术、CAD/CAE/CAPP/CAM技术、机电一体化及测控技术、汽车制造信息化技术、汽车传动技术的应用研究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较明显的科学研究特色及优势。学院于2013年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现招收培养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机械类工程硕士,设有智能制造与装备、精密测量与控制、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及理论等方向,研究生规模已超过100人。建有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科研平台 20 余个,为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6项,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地市级科研奖励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党政联手,成效显著。学院分党委努力探索学生工作新途径和新模式,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以“头雁工程”、“双雁工程”为精品项目,狠抓安全稳定和学风建设。以“三、四零责任制”、“青春火”志愿服务队、“文明课堂”、“文明宿舍”、“动力先锋社”创新社团等活动为特色载体,达到“群雁高飞头雁领,催生‘雁阵效应’”的效果。党政联手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近三年来,学生获奖人数达千余人次,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学院始终倡导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求是、创新的教风、学风,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理论基础扎实、有较强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和协作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毕业生深受企业青睐。

机械工程学院迈入快速发展车道,展望未来,满怀信心。全院教职工在学校党委指引下,在以王生怀、宫爱红、周学良、陈君宝、王红霞、周丹新一届院党政集体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不畏艰难、严谨求实、奋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以汽车制造业为工程背景和服务与研究对象,以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为重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教学为主线,将产、学、研、用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力取为实现大学更名、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建成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上一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团员青年集中收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

下一条:【五秩风华·校史上的今天】10月18日

关闭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