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要闻>>正文

>> 详细新闻

【深度报道】引擎轰鸣的科创赋能:看行业特色高校如何成为产业创新动力源

编辑:广娟        点击:          2025-04-09 16:32                作者:广娟、黄慧        来源:宣传部、科发院


在鄂西北群山环抱的汽车城十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智能制造实验室深夜还常常亮着灯光。

在这里,陈君宝教授团队正与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师火热讨论着。为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落地生根,他们联合攻关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技术,研究高速高精卧式加工中心的正向设计……课题研究到了关键期,他们一刻也不想耽搁。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一所“车轮上的大学”,秉持初心,根植产业,紧紧抓住科技创新主赛道,主动融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主战场,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培养汽车行业“五会”人才,构建起教育与汽车产业、区域经济社会深度耦合的创新生态,走出了一条行业高校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色之路。

锚定产业前沿新坐标,重塑学科专业大矩阵

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深度融入十堰市“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汽车“设计、制造、服务”全产业链,聚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全面推进“汽车+”学科汇聚工程,持续开展“智能+”的专业改造,有针对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新组建12个学院,更名4个学院,保留5个学院;凝练11个旗舰学科方向、37个重点学科方向,打造6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建有15个硕士授权点,工程学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首批入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教育部“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和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国家队”,形成融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汽车后市场于一体“大车辆”学科矩阵。

聚力汽车走廊新势能,激活科技创新主引擎

2024年12月,湖北省“新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该校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湖北“新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研讨交流“新智”汽车产业的商用车、专用车、供应链、智能装备、二手车、汽车出海等内容,为学校科学研究开阔了新视野,拓展了新思路。

“专家们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课题研究又有了新的思路!湖北专用车如何高质量出海肯定能引起更多人关心支持,也会有更好的策略!”与会的肖俊涛教授说道。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主动融入“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走廊和“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等优势产业集群,出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服务“汉襄随十”汽车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服务湖北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依托武汉、随州、襄阳产学研基地辐射功能,加强与“汉十”汽车长廊沿线地方政府、汽车企业的战略合作,与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创合作关系,联合共建湖北隆中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67个,构建“需求导向-联合研发-企业验证-市场反哺”的闭环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赋能。

近五年,该校原创性科技成果、发明创造竞相涌现,先后主持和承担科研项目1900余项,授权专利503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9项,获国家级、省级及行业学会科技奖励55项,65项科技成果经同行专家论证评审,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连续五年保持省属高校前三。

构建人才区域新高地,建强服务地方主阵地

在万润新能源有限公司车间,身着工装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师曹名磊正在查看刚刚用上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表现怎么样。作为派驻企业的“科技副总”,带着10余名博士组成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深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耕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和资源绿色循环利用等领域,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学校组织科研团队深入企业一线,聚焦汽车领域“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服务湖北省汽车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经过多年发展,“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破题”已成为该校服务社会、促进成果转化、助力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模式。

学校面向企业人才需求,着力构建“学校主导+政府主导”相结合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开展“双百行动”“汽院服务地方行”“汽院服务东风行”“高校进千企”等活动,通过派出“科技副总”“科技专员”“博士服务团”“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特派员”,选派干部地方挂职,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实践等方式,累计有400余名科技专家参与地方政府决策咨询、规划编制,企业战略布局、技术攻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优势,在整合创新资源、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企业技术研发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深耕产业升级新质筑强科技赋能硬支撑

面对汽车产业“五化”变革升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创新性实施“高质量科技创新二十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服务产业,有组织地组建“大平台”“大团队”,产出“大项目”“大成果”,形成具有汽车行业特色的高校科研。

学校强化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聚焦国家战略,突出汽车特色,在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主动安全与智能驾驶、智能制造与数控装备、汽车材料轻量化、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前沿领域组建科研团队;利用博士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揭榜挂帅项目等进行关键核心技术预研培育;与企业共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测试平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市场导向,构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赋能”全链条创新生态,实现一县(区)一研究院,一企业(研发院)一团队的科研布局,探索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行业特色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高校“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加油助威、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

这种“集团军作战”模式成效显著,学校建成65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2024年,学校纵向科研经费总量再创新高,纵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达上一年度总纵向经费的292%,纵向项目立项数达上一年度总数的236.57%。

上一条:深化校地协同 共筑高质量就业新生态

下一条:同筑招生新篇,我校积极走访优质生源高中

关闭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