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要闻>>正文

>> 详细新闻

【人物】陈婷婷:深耕不辍,科研征途中的传承与坚守

编辑:邓玉洁        点击:          2025-10-15 11:12                作者:        来源:汽车材料学院、宣传部


【编者语】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奋进中的学校不能没有榜样。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先进人物是鲜活的精神导向。

岁月无声,草木为证,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处处镌刻着这些先进人物的足迹和业绩,激励每一个普通人在新时代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征途中阔步向前。

他们可以,你当然也行!

本期我们一起走进汽院人物——陈婷婷的世界。


陈婷婷,1995年生,2023年6月获得西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23年7月加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任汽车材料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化学信息学与机器学习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化学计量学、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分析和环境分析等领域。目前,项目申请人以第一作者先后在Analytical Chemistry、Talanta、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等分析化学和光谱分析主流杂志发表SCI论文共计1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科研初芽:良师如灯,照亮科研征途

科研的起点常如暗夜行路,而良师恰似灯塔,以三重光芒照亮前路。在学术的深海中航行,博士阶段恰似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远洋探险。而陈婷婷很幸运,在科研的浪涛中遇见了一位“摆渡人”——她的博士导师。他不仅以渊博的学识为陈婷婷指明方向,更以人格的温暖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

初入课题组时,陈婷婷因实验屡屡失败而陷入自我怀疑,是她的导师亲自指导她一遍遍调试参数,指出“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更让陈婷婷感动的是,她的导师不仅关注学术,更关心学生成长。陈婷婷还记得初入课题组时,导师告诉她:“希望你能够开开心心地度过你的博士阶段。”一个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博士课题组氛围,是科研探索路上最温暖的“软着陆”。在高压的博士生涯中,这种氛围不是“额外的福利”,而是支撑学术生命力的“必需氧”,是让学术之树扎根更深、抽枝更茂的“土壤”,或许这就是科研传承中最动人的模样。

人生抉择:不慕浮华,共赴学术热土

当毕业季的钟声在校园里回荡,陈婷婷与杜佳强这对博士夫妻站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他们都收到了来自陕西理工大学、信阳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抛来的“橄榄枝”。此时,她的导师也语重心长地力荐她留陕发展。

然而,在熟悉的老环境与充满挑战的新环境中,陈婷婷与杜佳强几经商议下选择了后者,最终加入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陈婷婷坦言:“我们相信,真正的学术共同体应建立在共同成长的土壤上,而非依赖熟悉的地域或关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有着不输于那些顶尖学校的热爱学术、渴望突破的师生群体,有着让我们能够心无旁骛做研究的宁静环境。”这份选择,既是对“独立科研人”身份的坚守,更是对“学术志同道合者”身份的认同。他们知道,自己选择的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片能够让他们共同成长、共同奋斗的学术热土。

科研传承:最佳搭档,共育科研新苗

陈婷婷和杜佳强以“科研夫妻档”的独特模式,将本科生的培养从“学业辅导”升级为“科研思维锻造”。从实验设计的逻辑推演到失败数据的复盘反思,从跨学科思维碰撞到学术伦理的言传身教,每一步都在重塑本科生的学术认知框架。这种陪伴式的科研训练,让本科生在实验记录的墨香中领悟“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的真谛。

这种培养模式的效果在2023级本科生舒勤和黄启军的身上得到印证。最初他们只能机械地记录实验数据,如今已能独立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杜老师和陈老师总说‘不要怕错,而是怕没思考’,会帮我梳理文献脉络找创新点。”舒勤和黄启军的成长正是科研思维培养的缩影,是从“完成实验”到“设计实验”,从“接受知识”到“质疑知识”,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协作”的蜕变。实验中,本科生不再只会执行操作流程,而是需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偏差,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文献研读到撰写文章以及学术汇报的全流程训练。

科研精神的培养,始于对未知的敬畏,成于对细节的执着,终于对真理的坚守。这种润物无声的学术滋养,恰似春泥护花,终将会让科研新苗在学术沃土中茁壮成长,开出绚烂的创新之花。

下一条:原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厂厂长陈清泰莅校调研

关闭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