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要闻>>正文

>> 详细新闻

【人物】肖博怀:坚定追光,热爱点亮科研路

编辑:邓玉洁        点击:          2025-09-15 16:44                作者:        来源:光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宣传部


【编者语】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奋进中的学校不能没有榜样。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先进人物是鲜活的精神导向。

岁月无声,草木为证,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处处镌刻着这些先进人物的足迹和业绩,激励每一个普通人在新时代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征途中阔步向前。

他们可以,你当然也行!

本期我们一起走进汽院人物——肖博怀的世界。


肖博怀,男,1991年11月出生,湖北天门人。2022年6月获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22年至2025年在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开展博士后工作,2025年7月加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电子学,聚焦于高精度电学传感器构建和分子尺度电子器件研究。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原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项,获批2023年度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


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中,有这样一位研究者:他从“误打误撞”的考研路起步,在设备搭建的汗水里触摸科研温度,在国际合作的碰撞中坚定理想,最终循着内心的方向,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找到科研与心灵的“归处”。他用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他,就是光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 微纳结构与量子器件团队的青年学者肖博怀。

曲折求学路:从“偶然起步”到“坚定追光”

“最开始根本没想过做科研,大四毕业先找了个工作,后来觉得还是想再学点儿东西,才决定考研。” 回忆起科研路的起点,肖博怀认为这带着几分偶然。2015年本科毕业后,他在武汉科技大学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备战考研,可就在临考只剩3个月时,二房东卷钱跑路了,原房东要求他再交一笔房租才能继续住下去,他的备考计划被打乱,那种无助至今难忘。“幸好本科同学收留了我,让我住在他们的研究生寝室,才算没耽误复习。”靠着这份困境中的帮助,他回到了母校武汉科技大学继续深造。

初次开始科研时,肖博怀对科研的认知还停留在“模糊的憧憬”里:“那时候觉得科研就是做实验,直到跟着导师搭设备、组建实验室,才懂什么叫‘憧憬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感情’。”导师没有给肖博怀太大的科研压力,而是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时间,放手让他自主开展课题。2016年开始,肖博怀跟着导师从零开始搭建单分子识别隧道电流仪,做导线、摸索参数、测数据,在反复试错中,他第一次感受到把idea变成paper的乐趣。2018年6月,他在导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二区(2018年中科院分区)期刊Nanotechnology上发表了课题组的第一篇论文,当收到录用通知时,肖博怀直言:“原来科研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真正让他“扎进”科研之路的,是一次跨领域的合作。2019年,肖博怀设计了“构筑超分子电学器件研究分子结构动态转变”的课题,可由于缺乏超分子化学的知识背景,他的课题难以做得更深更透。“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看答案,知道方向是对的,却无法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导师帮忙联系了德国康斯特大学的一名超分子化学领域专家,从而开始了肖博怀科研之路的第一次国际合作。

在与国外教授团队深入合作的日子里,肖博怀经常跨时差开会,分享课题进展,从新的研究视角重新梳理实验逻辑。“他们教会我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不同思路的碰撞。” 这段经历让肖博怀彻底坚定了科研路,他于2020年正式攻读博士学位,这项融合了分子电子学与超分子化学的科研成果,成功发表于国际顶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以这篇成果为起点,肖博怀开始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从课题设计到实验开展,从数据处理到论文撰写、投稿返稿,每一步都力求严谨。博士和博士后期间,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包括2024年底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材料领域顶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1篇,逐步完成了从“科研新人”到“领域骨干”的蜕变。

人生抉择:武当登顶见初心,心安之处是吾乡

2025年,3年博士后生涯临近结束,肖博怀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我的想法很简单:不想出省,离家近点;能安家,待遇过得去;但最重要的,是能继续做科研。”他坦言,当初选择做博士后,就是不愿放弃科研理想。“不想找个普普通通的学校躺平过日子,我还想在科研之路上走得更远一点。”

但2025年的博士求职环境堪称“惨烈”,就在肖博怀迷茫之际,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的“微纳结构与量子器件团队”闯入了他的视线,团队科研条件优越:在设备上,各类精密测量仪器齐全,可满足肖博怀的课题需求;在合作上,团队涵盖理论与实验领域专家,内部协作紧密,能联动校内外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在政策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优厚的引才政策尽显求贤若渴的诚意与温度,这份对人才的重视深深吸引了肖博怀。他马上投出简历,接到面试邀请后,他第一次来到十堰这座山水相依、钟灵毓秀的城市。面试时,团队老师的热情让他倍感温暖;聊起科研方向,彼此的思路不谋而合。“我在面试间隙去爬了武当山,那石阶是真难爬呀,每走几步就想歇,像极了科研路上的坎儿。”可当他咬牙登上金顶,看着云雾漫过群山时,突然想起SCI论文接收时的那种感受——“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心里只剩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一刻,他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就这儿了。

“人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肖博怀在武汉科技大学博士后出站后,立刻奔赴十堰入职。“从武汉到十堰,距离不算远,这里有能让我安心做科研的平台,有一起奋进的团队伙伴,这份踏实与契合,正是我一直追求的归宿。”

科研新程:基金中标显实力,砥砺奋进再出发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肖博怀科研路上的重要目标。肖博怀常调侃自己是科研的“三无人员”:没过硬的平台背书,没亮眼的人才“帽子”,也没深厚的人脉资源。“知道基金竞争激烈,也清楚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所以每次撰写申报书时,都不敢有半点敷衍。”他反复打磨选题方向,严谨梳理研究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逐字核对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每一个熬夜修改本子的深夜都是为了呈现最完善的申报书。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结果公榜那天,肖博怀没有急着去查询结果。“我没给自己预设‘能中’的期待,觉得平常心最好,认真准备过就够了,结果如何都能接受。” 他坦言,自己做事总带着点“消极”的心态,做科研时全力以赴打磨方案,却从不对结果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失败了就复盘调整,继续往下走;真成了,反而是意外之喜”。临近中午他才点开查询页面,当发现自己的青年基金本子中了时,肖博怀盯着页面愣了足足半分钟,甚至怀疑自己眼花了。“我赶紧拉着身边的朋友,让他掐我一下看疼不疼,确认不是在做梦。”说起当时的场景,肖博怀仍难掩激动:“这不仅是国家级基金项目的获批,更是对我近十年来科研积累的肯定,让我更有动力在这个领域继续走下去。”他坦言,“接下来,我会借助学院的平台优势,全力以赴推进基金项目研究,争取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同时也希望能和团队一起,在分子电子学与光电领域的交叉研究中,探索更多新的可能性”。

工作之余:以健康赴热爱,按本心度人生

如今的肖博怀,每天穿梭在实验室与办公室之间,调试实验设备、分析实验数据、和团队老师讨论课题,偶尔还会和学生分享科研心得。他的座右铭是“身体健康,努力上进”。“搞科研需要长时间专注,有时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没有好身体可扛不住。” 在十堰生活的这些日子,肖博怀格外喜欢这座城市的“慢与净”,这座城市的空气里满是自然的清新,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浑浊,深吸一口觉得身心舒畅。而学校的田径场,更成了他每日打卡之处,跑道平整开阔,傍晚时分伴着夕阳余晖散步,累了便坐在看台上吹吹晚风。“我有空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来这儿走一小时,踩着跑道听着歌慢慢走,白天工作的疲惫也跟着消散了。”对肖博怀而言,这一小时的散步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与自己对话、整理思路的好时光。“十堰的好空气配上学校的田径场,让运动成了件特别惬意的事,也让我能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第二天的工作中。”

站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新起点上,肖博怀开始规划未来,结合光电工程学院及团队的特色方向开展相关研究,还想带学生一起“闯”科研——“我希望能把自己的求学经历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少走点弯路,也让他们知道,科研虽难,但坚持下去,总能看到光。”

从考研“绝境逢生”到国际合作“破壁前行”,从博士后“迷茫抉择”到十堰“心安归处”,肖博怀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科研人最珍贵的品质:对热爱的执着,对本心的坚守。正如他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便是最踏实的成功。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这片科研沃土上,这位“追光者”,终将带着他的理想与坚持,书写更多属于自己和汽院的精彩。

下一条:聚焦审核评估与高质量发展 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

关闭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